發(fā)布時間:2012-11-21 11:29:58
點擊數(shù):91586 次
在希臘神話中,有一個雕塑家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自己創(chuàng)作的女雕像,他終日地呼喊著這位女神雕塑的名字,希望她能夠嫁給他。最后,皮格馬利翁的真誠終于感動了上帝,冰冷的雕塑變成了一個天仙般的美女,成為了皮格馬利翁的妻子。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,又叫做羅森塔爾效應和期望效應,也被心理學家稱為“自我實現(xiàn)的預言”。
羅森塔爾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,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。他在期望效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。羅森塔爾的研究表明,如果一個人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感,對自己懷著期望和信心,他就會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(fā)展。這種自我效能感,一方面來自于自己對自我的積極正向認知,另一方面也可以來自于他人,特別是“重要的他人”積極正向的認可、肯定與期待。
1968年,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雅各布森來到了被稱為橡樹學校的地方,試圖研究在小學教師得到學生的某些信息(如 IQ 分數(shù))時,他們或多或少的會對學生的潛能產(chǎn)生某種期望,這種期望會使他們無意識的對那些可能會成功的學生的行為表現(xiàn)給予一些鼓勵和鞭策,使這些學生產(chǎn)生自我實現(xiàn)的預期,變得更加出色。
實驗者對1~6 年級的所有學生進行了 IQ 測驗,同時還進一步對教師解釋,該實驗的成績可以對學生未來在學術上是否會有成就做出預測。也就是說,他們是讓教師相信,在測驗中獲得高分的學生在未來的這個學年中將有所提高。但事實是,這個測驗根本不具備這種預測能力,也就說,出于研究的需要,羅森塔爾給出的關于測驗的成績是假的。
在 6個年級中,每個年級有3個班級,每個班有1名班主任,18個學生(16 女,2男)。實驗者最后交給班主任一張名單,上面有測驗成績得分最高的前 20%的學生。其實,班主任拿到手中的前十名學生,是被完全隨機分配到這種實驗條件下的。這些學生和其他學生(控制組)的唯一區(qū)別就是,教師以為他們(實驗組)會有不同尋常的智力發(fā)展表現(xiàn)。
接近學年結束時,研究者對所有的學生再次進行了相同的IQ測試,并且將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對照比較,結果是,實驗組的學生,也就是被老師認為IQ會有顯著進步和發(fā)展的學生,其IQ提高幅度顯著高于控制組的學生,特別是在一二年級這些低年級的學生中表現(xiàn)明顯,高出的百分比分別為12.2%和8.2%,而且在實驗組,有80%的學生提高了10分,有接近50%的學生提高了20分,有不到5%的學生提高了30分。
羅森塔爾的研究表明:教師對于學生行為的積極的預期和期望轉(zhuǎn)化成了學生的自我實現(xiàn)的預言。羅森塔爾指出:“當教師期望某個學生會表現(xiàn)出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時,這名學生就真的出現(xiàn)了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”。
我們可以就羅森塔爾的研究做進一步推論:積極的期望會產(chǎn)生積極的行為和效果,消極的期望會產(chǎn)生消極的行為和效果。這似乎應了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句俗話:“說你行,你就行,不行也行;說你不行,你就不行,行也不行”。
HR是做與人有關的工作的,根據(jù)心理學與組織行為學的研究,HR是員工人生中“重要的他人”,HR工作者對于員工的一言一行,直接關系到員工的心理感受、反應、未來的行為,直接影響到員工的未來職業(yè)生涯發(fā)展。因此,就對于員工的影響力來說,在企業(yè)中,除了員工的頂頭上司和高層管理者,HR對于員工的認識、看法、期望,比其他任何人的影響力都大。
具體來說,對于一名員工,是給予積極的期望?還是給予消極的期望?還是因為一件錯誤就武斷地把人打入冷宮?這不僅關系到員工個人的“生死存亡”,也關系到企業(yè)人力資源工作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在這里,我們要用心理學的理論為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冤案平反,這就是三國時期“魏延謀反”事件。在蜀國,不管論武功還是謀略,魏延都是不亞于“五虎上將”的人才,但卻始終得不到重視。當時,魏延曾提出率領萬人,偷襲潼關,然而諸葛亮卻認為此舉草率,沒有同意。更讓人感到惋惜是,老年的諸葛亮剛愎自用,在臨死前還做出了“魏延必反”的預測,諸葛亮對魏延的消極的期望最后真的變成了現(xiàn)實,后來魏延真的反了。
很多人都佩服諸葛亮的未雨綢繆與神機妙算,其實,恰恰相反,正是由于諸葛亮長期的消極期望,對魏延采取防范、壓制和猜忌的管理,才導致了魏延的心理失衡,最終走上了自我毀滅之路?梢哉f,魏延的悲劇諸葛亮應該承擔很大的責任,魏延的悲劇同時也是諸葛亮的悲劇,因為是魏延驗證了諸葛亮所謂的“料事如神”。
魏延謀反的悲劇也為管理者和HR們提了個醒:在事關員工未來發(fā)展的問題上,還是要多一點積極的期望為好。